編者按:
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與科學素養,激發青少年投身美麗中國建設的積極性,有效提升公眾生態環境意識,2025年,在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,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開展了“美麗中國,我是行動者”綠色衛士下三湘主題實踐活動暨“世界讀書日”征文活動。活動共征集到作品2400余篇,作者們結合自身環保實踐及身邊事例,以細膩的筆觸表達了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刻感悟,情感真切,富有深度,現對部分優秀作品予以展示。
初中組
鯨落
文/李熙朵(長沙外國語學校) 指導老師:肖婷
我未曾近距離觀察過鯨,但是在紀錄片里,我聽過它的歌聲,記得那古老而又神秘的歌謠。
我曾與人一同出海,恰逢鯨落。到處都是大片大片的鮮血,鮮血像紅色的綢帶在海水里散開,浸紅了透藍的海面,浸紅了那老朽的鯨白翳的眼,浸紅了緩緩西沉的斜陽。人們歡快地歌唱勝利,而遇難者則唱起了悲歌,歌聲低沉、哀傷;似乎是遠古時代一位先哲創作的史詩,其中記載了一個個王朝的興衰更迭和世間的滄海桑田……
鯨本是群生,我卻未在這老朽的鯨身邊看見它的子嗣,或許是它離群了,又或許它的子嗣早已不在世間。印象中,這時幸存者應為其唱一首挽歌。
“愿上帝讓它在天堂安息吧。”一位銀發老人輕聲說,“這是這群鯨里最后一位智者了!”他在為這頭鯨祈禱,我便也學著他的樣子閉上眼,但并未禱告,而是想起一句話——“一鯨落,萬物生”。
鯨的生命就像是一個環,開始的源頭是死亡,終結的末路是新生。鯨是大海的產物,生于海洋的底層,而歸宿也是海底。一頭鯨的沉落,能夠為海洋生態系統提供長達數十年的能量。它的死亡,意味著其他生命的延續。在這一過程中,個體的犧牲換來了整個海洋生態的繁榮。
對人類而言,情況卻并非如此——至少在捕鯨者眼中,鯨的價值在于其資源屬性。鯨油是貴重的工業原料,歷史上歐洲和美洲一些國家的捕鯨活動長盛不衰。據了解,包括日本在內的一些國家,長期以來以科研為理由進行捕鯨活動,盡管國際社會普遍呼吁保護鯨類。
我便也對這鯨產生了興趣,開始四處探訪。曾至大連自然博物館,再度遇見了鯨——一頭常年浸泡在福爾馬林溶液中的須鯨。須鯨當然有很高的科研價值,無人不想探求這世上最龐大的存在、古老的生物的秘密。略微的腐爛使這鯨顯得悲涼而又令人不愿直視,卻又讓人無法移開腳步……
那頭遺落的鯨卻未能回歸生處,巨大的身軀被唱著號子的捕鯨人拖上了岸灘。海浪翻騰擊打在巖石上,像悲憤的怒號,又像在為它送行。這對捕鯨人來說稱得上是一筆橫財;對大海來說,是一筆巨產被人搶掠。
殘陽如血,我耳邊似乎回蕩著鯨的挽歌。那歌聲古老,如大海漫長的生命;那歌聲神秘,如大海望不見的底。生命是公平的,但捕鯨人因自己的生計換走了海底萬物的生命。殺戮,對于有些人來說不過是一條生命的消逝。
鯨落,是深海最壯闊的輪回——它以生命最后的饋贈,滋養荒蕪,延續永恒。讓我們保護海洋,保護它們,讓它們的歌聲永遠回蕩在深海!
總策劃 :唐 宇
主編: 謝可軍 蔡宇華 舒麗娟 彭 勃
編輯 :楊 菲 陶 佳 劉文馨 李 巍 陳 鳳
美術編輯 :陳思思 陳秀平 章楊梓昕
校對 :傅衛鋒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