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
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與科學素養,激發青少年投身美麗中國建設的積極性,有效提升公眾生態環境意識,2025年,在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,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開展了“美麗中國,我是行動者”綠色衛士下三湘主題實踐活動暨“世界讀書日”征文活動。活動共征集到作品2400余篇,作者們結合自身環保實踐及身邊事例,以細膩的筆觸表達了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刻感悟,情感真切,富有深度,現對部分優秀作品予以展示。
高中組
鄉間小徑的重生
文/湯家睿(長沙市稻田中學) 指導老師:熊梓君
記憶深處那條通往老家的黃土路,蜷縮在山腳與稻田之間,像一條被抽干了生氣的枯藤。每逢雨季,村民們背著鐵皮藥桶沿路噴灑除草劑,刺鼻的白霧滲入泥土,連石縫里最倔強的狗尾草都蜷縮成焦黃的問號。我蹲在田埂上數過,整條路只剩三株蔫巴巴的蒲公英,風起時也撐不起半朵絨球。
土地在藥劑的侵蝕下日漸松軟,春雨落下時,渾濁的泥漿裹著碎石簌簌滑落。不過三年光景,原本能容牛車并行的土路瘦成羊腸,與稻田相接處裂開兩米高的斷崖。崖壁裸露出猩紅的土層,像被撕開的傷口,暴雨沖刷時會淌下赭紅色的“血水”。后山也沒能逃過劫難,清晨總傳來“咔嚓”的伐木聲,新砍的樹樁泛著慘白,山風掠過光禿禿的枝丫時,會發出空洞的嗚咽。
改變始于某個熱暑的黃昏。父親把除草劑鎖進老倉庫生銹的鐵柜,轟隆隆的割草機聲驚飛了竹林里的斑鳩。那年除夕守歲時,爺爺摸出個粗布口袋,里面積攢著從十里八鄉收集的草籽。“開春撒在路邊。”老人把布袋按進父親掌心說,“土里有藥性,得先用新土蓋一層。”
來年清明回鄉,碎石鋪就的小徑下果真藏著棕褐色的沃土。爺爺佝僂著腰,用豁口的葫蘆瓢將草籽撒成彎彎曲曲的線。春風掠過他灰白的鬢角時,幾粒種子粘在皺紋里,倒像歲月悄悄播下的希望。“等夏天你再回來看!”老人的手揮舞著,“這里要長成綠毯子咧!”
第一場梅雨落下時,星星點點的嫩芽頂開碎石。我蹲在路邊數了數,整整十七種綠——鵝黃的是茅草尖,墨綠的是車前草,還有幾簇紫云英怯生生地探著頭。斷崖上的爬山虎悄悄垂下藤蔓,像大地伸出的縫合線。最驚喜的是某天清晨,爺爺忽然神秘地招手,領我到桂花樹下看新冒出的月季苗。“后山撿的斷枝,”他往土里插了根竹片當支架,“等開了花,比城里花店的還紅火呢!”
小徑從此成了流動的畫卷。初夏的梔子花把芬芳別在過路人的衣襟上,野雛菊的金盞盛滿露水,與竹影在風中碰出清脆的響。斷崖徹底被綠意淹沒那天,爺爺采了把竹枝扎成掃帚,說要掃出一條“花廊子”。他果真從山澗移來幾叢鳶尾,又從鄰村討來忍冬藤。秋霜降臨時,整條路纏滿了金紅相間的藤蔓,像系在大地頸間的圍巾。
改變在林間悄然發生。隨著液化氣灶取代柴火,后山的伐木聲變成了竹筍破土的簌簌聲。去年驚蟄,我在竹林里撞見一群筑巢的斑鳩,它們撲棱棱飛起時,抖落的竹葉蓋住了當年最深的斧痕。最令人驚嘆的是那個暴雨后的清晨,斷崖下的沖溝里竟冒出一片野百合,潔白的花瓣上還沾著赭紅的泥——仿佛大地終于洗凈了舊傷。
今年芒種再歸鄉,小徑已認不出舊時模樣。茂盛的苜蓿草淹沒了碎石路,每一步都會驚起流螢般的蒲公英。爺爺生前種下的月季攀成三米花墻,火紅的花朵里住著整窩藍翅鳥。行至后山轉角,忽見當年我埋種子的桂花樹下,野薔薇與忍冬糾纏成天然拱門——原來那日枯萎的花苞里,真的睡著春天的信箋。
暮色漫過山脊時,我常獨坐斷崖聽草木私語。風穿過竹林是沙沙的翻書聲,蟋蟀在苜蓿叢里撥動月光做的琴弦。父親說上周在崖底發現了獾的腳印,濕潤的泥土上還印著竹雞的羽痕。這一切都在訴說:當人類收回掠奪的手掌,大地自會捧出珍藏的生機。
歸城前夜,我特意裝了一罐混著草籽的泥土。爺爺的竹掃帚仍倚在門后,柄上纏繞的忍冬藤已開出米白小花。或許某天,這些種子會落在某個城市的縫隙,長成連接山海的信使。畢竟所謂“和諧共生”,不過是停止噴灑藥劑后,土地還給我們整個春天;是放下斧頭時,山林贈予的鳥語盈耳;是當我們學會以溫柔相待,萬物便報之以歌。
總策劃 :唐 宇
主編: 謝可軍 蔡宇華 舒麗娟 彭 勃
編輯 :楊 菲 陶 佳 劉文馨 李 巍 陳 鳳
美術編輯 :陳思思 陳秀平 章楊梓昕
校對 :傅衛鋒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