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
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與科學素養,激發青少年投身美麗中國建設的積極性,有效提升公眾生態環境意識,2025年,在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,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開展了“美麗中國,我是行動者”綠色衛士下三湘主題實踐活動暨“世界讀書日”征文活動。活動共征集到作品2400余篇,作者們結合自身環保實踐及身邊事例,以細膩的筆觸表達了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刻感悟,情感真切,富有深度,現對部分優秀作品予以展示。
初中組
綠意盎然處 青春正當時
文/薛紫嫣(長沙市實驗中學) 指導老師:王啟航
夏日的破曉,我站在家鄉的河畔,墨蘭的天幕正被魚肚白蠶食。河岸邊,蘆葦隨風輕搖,白鷺掠過水面,留下一串漣漪。眼前的景象讓我想起五年前這里的情景——河道淤塞、垃圾漂浮,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氣味。而如今,這條河已成為市民散步的“生態長廊”。這翻天覆地的變化,正是近年來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。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,我深知:美麗中國的畫卷,需要每個人執筆添彩。
我的環保啟蒙始于一次社會實踐。初一那年,學校組織我們去城郊濕地清理垃圾。當我戴上手套,彎腰撿起塑料袋、飲料瓶時,內心深受震撼——這些被隨手丟棄的廢棄物,竟需要數百年才能降解!活動結束后,老師告訴我們:“濕地是地球之腎,保護濕地,需要每一個愿意彎腰的人。”這句話點燃了我的責任感。從此,我每周都會參與垃圾分類宣傳,帶動家人用廚余堆肥,甚至用舊衣物改造收納袋。點滴行動中,我逐漸明白:環保不是宏大的口號,而是融入生活的習慣。
在參與環保服務的過程中,我也曾聽到質疑:“一個人的力量能改變什么?”但我想起生物課上老師展示的“蝴蝶效應”——亞馬孫雨林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,可能引發大洋彼岸的風暴。我們每個人不正是那只蝴蝶嗎?少用一個塑料袋,多植一棵樹,匯聚起來便是改變世界的能量。截至2024年,湖南完成濕地生態修復10.42萬畝;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3.15%,森林蓄積量達6.6億立方米。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平凡人的堅持,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,我們更要積極行動建設美好家園。
我始終相信,生態文明建設不是遙不可及的國家戰略,而是浸潤在日常中的自覺選擇。周末騎行代替打車,用布袋替代塑料袋,甚至在陽臺上培育綠植……這些微小舉動匯聚成海,終將掀起綠色變革的浪潮。正如塞罕壩三代人將荒漠變林海的奇跡,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態長卷中的一筆丹青。當“光盤行動”成為校園風尚,當新能源汽車駛入千家萬戶,當荒漠光伏板下長出茵茵綠草,我聽見了古老大地的新生脈搏,在泥土深處震動。
站在教學樓的頂層俯瞰城市,遠處青山如黛,近處街巷整潔。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抹綠色都在訴說一個真理:生態文明建設沒有旁觀者,只有行動者。我們的雙手既能執筆書寫青春,亦能播種希望;我們的腳步既能丈量山河,亦能守護家園。讓我們以行動為墨,以熱忱為紙,共同繪制美麗中國的時代畫卷——因為青春最美的姿態,永遠展現為綠水青山間奮力奔跑的身影。
總策劃 :唐 宇
主編: 謝可軍 蔡宇華 舒麗娟 彭 勃
編輯 :楊 菲 陶 佳 劉文馨 李 巍 陳 鳳
美術編輯 :陳思思 陳秀平 章楊梓昕
校對 :傅衛鋒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