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“美麗中國,志愿有我”,為充分發揮志愿者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紐帶作用,自2020年以來,湖南“綠色衛士”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項目連續5年開展“小額資助”活動,為凝聚生態環境保護合力、提升湖南生態環境質量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。助力美麗湖南建設,發揚志愿服務精神,新湖南客戶端推出《綠色衛士下三湘》專題報道,記錄志愿服務推動湖南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進展,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。

在稻谷飄香、碩果累累的季節里,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態科普講座在株洲市雷打石鎮磚橋小學溫馨舉行。作為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“綠色衛士下三湘”團隊精心策劃的“綠心碳行”系列活動之一,本次講座將“美麗鄉村”這一宏大主題,巧妙地濃縮在了一間小小的會議室里,為全校100余名師生開啟了一場“知家鄉、愛家鄉、建家鄉”的生態啟蒙之旅。

不同于城市學校的科普場景,磚橋小學的孩子們成長于田野間,對鄉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。來自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的講座專家樊晶晶,采用了更加貼近鄉土、貼近生活的授課方式:以“咱們磚橋村的稻田、果園,為什么一年比一年美?”這一孩子們熟悉的場景開篇,瞬間點燃思考熱情。隨后從“國家要守住鄉村這抹綠”講到“咱們家門口的好環境能讓日子更舒心”,用“村里的柚子園豐收賣好價”“家門口的小河變清能釣魚”等鮮活案例,讓“美麗鄉村建設”不再是遙遠的口號,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幸福密碼。

講座最動人的環節,當屬樊教授將磚橋小學本身化作“美麗鄉村縮影”進行解讀。學校精心打造的“三園兩廊一基地”(生態花園、果園、菜園等)被譽為“迷你版的美麗鄉村”。樊晶晶引導孩子們發現,校園里“讓一切自然發生”的生態智慧,正是“村容村貌提升”、“三小園”建設的鮮活實踐。當孩子們看到自己親手照料的“希望的橋”果園,與家鄉的“黃金貢柚”產業、與“柚子哥”那樣的“新農人”故事緊密相連時,知識不再是書本上遙遠的概念,而是扎根于腳下土地的鮮活力量。
“我們的課堂,延伸到了整個家鄉的田野和山林;學到的每一個知識,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印證。”鄭校長在講座后感慨道“這樣的科普活動,不僅是知識的傳授,更是一次價值觀的引領。它讓孩子們深刻理解到,學習不只是為了走出鄉村,更是為了更好地建設家鄉。”
此次“綠心碳行”活動在磚橋小學的成功舉辦,為生態環境科普如何與鄉土教育深度融合,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范本。當孩子們意識到自己既是家鄉美景的受益者,也是未來的守護者時,一顆顆綠色種子已悄然在心底扎根——它們將伴著泥土的芬芳、稻穗的清香,在孩子們成長的歲月里生根發芽,終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,為未來鄉村全面振興,繪就一幅“生態美、產業興、百姓富”的壯美畫卷。
欄目策劃:舒麗娟
項目執行:楊菲、陶佳、肖靜、楊楊
來源:新湖南客戶端
編輯:陳鳳
校對:廉治齊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