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焚燒秸稈是幾千年來的傳統”?事實并非如此——大規模焚燒秸稈并非古已有之的習俗,而是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。
在古代農民的眼中,秸稈從來不是“廢物”,而是寶貴的資源。

古人的智慧:秸稈的全方位利用
翻閱《齊民要術》可以發現,秸稈在古代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。收獲之后,農民會細心收集秸稈,將它們運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可以說,秸稈在農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,真正實現了"一物多用"。
生態肥料:農民將秸稈堆放發酵,轉化為有機肥料。這些農家肥不僅能提升土壤肥力,還能增強土地的生產能力,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。
畜牧飼料:秸稈是豬、牛、羊等家畜的重要飼料來源。切碎的秸稈與其他飼料混合,既解決了飼料問題,又降低了養殖成本。
生活資源:在沒有現代能源的時代,秸稈是每家每戶的必備燃料,用于煮飯燒水。此外,秸稈還是重要的建筑材料,稻草屋頂、麥桿墻隨處可見。
日常用品:農民的生活中不乏秸稈制品——草鞋、草墊、筐子、繩子等。在一些地區,秸稈甚至成為婚嫁習俗中的重要物品。
從以上這些用途可以看出,在傳統農業社會中,秸稈的利用是非常廣泛且環保的,既沒有浪費資源,也未造成環境污染。農民們通過簡便的方式,將秸稈轉化為生產生活資源的做法不僅具有經濟性,還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環保理念。
從資源到負擔:秸稈地位的變遷
關于焚燒秸稈,許多人錯誤地認為這是傳統農業的做法,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對歷史的誤解。這并非是以往農民的選擇,而是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。為什么曾經寶貴的資源,如今卻被付之一炬?
化肥的普及改變了傳統農業模式。在化肥普及之前,秸稈被認為是重要的農業資源,沒有人會輕易舍棄,農民需要利用秸稈來制作農家肥,以提升土壤的養分。而化肥的廣泛應用使農民對秸稈的依賴程度發生了變化,農民們意識到,不需要辛苦地制作秸稈肥,只需直接施用化肥便能滿足土壤的需求,從而大大減弱了秸稈的價值。
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改變了傳統的收割方式。以前,稻谷和麥子的收割主要依靠人力或牲畜,農民在收完后,還需手動整理秸稈并帶回家。然而,隨著機械化的發展,現在機器可以直接完成莊稼的收割,大量的秸稈則留在了田地里,這讓農民發現處理這些堆積的秸稈變得困難。
當農民們意識到自己缺乏足夠的人力和時間來處理堆積的秸稈,而下一個種植季節又即將來臨時,為了迅速整治田地,農民采取了一種看起來簡單的方法:火焚。

點燃一把火,過不了幾分鐘,田里的秸稈便化作了灰燼,這樣騰出來的土地可以立即進行耕種。這一方法節省了時間和精力,迅速在各個地方傳播開來。此刻,點燃秸稈以火焚燒似乎是一個更為迅速的方法,看上去省時又省力,但焚燒帶來的問題卻相當嚴重。
焚燒秸稈:看似省事,實則代價巨大
一把火只需幾分鐘就能清理整片田地的便利背后隱藏著巨大代價。
空氣污染:在秋季收獲時期,許多城市上空飄散的“秸稈煙霧”已經成為環境管理的一大難題。尤其是在風力較弱時,焚燒產生的煙霧容易堆積,這會直接對空氣質量造成影響,從而引發嚴重的霧霾天氣。
土壤破壞:高溫焚燒會破壞土壤中的有機物和微生物,導致土壤肥力下降,影響農作物的產量。農民通過焚燒來清理土地,卻付出了長期的代價。
安全隱患:在干燥季節,焚燒秸稈極易引發火災,若未能妥善控制火源,火勢可能迅速擴散至周圍環境,從而引發火災,并導致嚴重損失。
許多人認為焚燒秸稈是一種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,實際上這更多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“副作用”,更傾向于現代農業模式的結果,而非古老習俗的延續。在現代機械化農業體系中,科學而有效地處理秸稈已成為一項新的挑戰。焚燒雖然看似省時,但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和資源浪費,遠超過其短期的便利性。現代農業不僅需要高效的機械設備,更需相應的環保技術和管理方法,以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。
回歸傳統智慧,邁向綠色未來

古人早就告訴我們:秸稈不是廢物,而是放錯位置的資源。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秸稈的綜合利用,如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《關于“十四五”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》等,鼓勵和支持秸稈綜合利用,為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。
如今,我們擁有比古人更先進的技術手段,也能夠更加高效地利用秸稈:
肥料化:將秸稈通過機械粉碎直接還田、快速腐熟還田、堆漚制有機肥、工廠化生產有機肥/生物有機肥等方式,返還到農田中。
飼料化:利用物理(切短、粉碎、揉絲)、化學(氨化、堿化)、生物(青貯、微貯、酶解)等方法處理秸稈,提高其營養價值、適口性和消化率,用作牲畜飼料。
基料化:利用秸稈作為培養食用菌(如平菇、香菇、草菇、雙孢菇等)的基質(培養基)或用于生產育苗基質、花卉基質、草坪卷基等。
原料化:將秸稈作為工業生產的原材料,用于造紙、人造板材(如秸稈板)、建材(如輕質隔墻板)、包裝材料、餐具(可降解)、編織(草簾、草繩)、活性炭、纖維素乙醇、生物基材料等。
能源化:開展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質能熱電聯產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、秸稈固化成型燃料加工和氣化清潔能源利用。
未來,隨著技術的進步,對秸稈的利用將變得更加多樣化。通過技術與政策的結合,我們可以展望一個無焚燒的綠色農業未來,這也是邁向美麗中國的必經之路。

傳統農業的智慧啟示我們:真正的傳統不是焚燒,而是循環利用。當我們用現代科技重新發掘秸稈的價值,不僅解決了環境問題,更創造了新的經濟機遇。
期待未來的田野不再煙霧彌漫,而是充滿綠色生機。
來源:洞口生態環境
轉自:湖南生態環境
編輯:陳鳳
校對:廉治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