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“美麗中國,志愿有我”,為充分發揮志愿者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紐帶作用,自2020年以來,湖南“綠色衛士”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項目連續5年開展“小額資助”活動,為凝聚生態環境保護合力、提升湖南生態環境質量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。助力美麗湖南建設,發揚志愿服務精神,新湖南客戶端推出《綠色衛士下三湘》專題報道,記錄志愿服務推動湖南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進展,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。

近期,一場以“情感共鳴 —— 大地藝術家”為主題的綠色環保活動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園內熱鬧開展。本次活動由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指導,天心區思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攜手狀元坡社區共同主辦,邀請社區青少年走進校園、親近自然,在探索樹葉奧秘的過程中,同步培養動手能力、創造力與環保意識,讓自然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實踐體驗。

活動期間,孩子們化身“自然小探險家”,在林科大院內的草坪和樹叢間尋找一些心儀的落葉。細長的柳樹葉、翠綠的桂花樹葉、帶著清香的香樟葉……孩子們彎腰挑選著心儀的落葉,不時互相分享發現:“你看這片葉子邊緣像小鋸齒!”“這個香樟葉聞起來好特別!”。

志愿者們適時融入環保科普,在孩子們興致勃勃收集樹葉時,輕聲講解:“大家手里的落葉屬于廚余垃圾,處理后能變成滋養土壤的肥料,所以要記得投放到綠色的廚余垃圾桶里哦!”輕松的互動中,孩子們不僅感受到自然之趣,更悄悄記下了垃圾分類的小知識,讓環保理念從“聽說”變為“感知”。

接著,在林科大空曠樹蔭下,孩子們根據樹葉的形狀、顏色精心搭配,一片一片小心地粘貼在面具上。“我的面具像森林里的小精靈!”“我要把它帶回家,告訴爸爸媽媽落葉也能變寶貝!”在孩子們的巧手下,普通的面具逐漸變成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,這不僅是孩子們的創意成果,更是他們對環保理念的獨特表達。
此次活動,以落葉、樹枝等自然材料為媒介,通過“探索+創作”的形式變廢為寶,既讓青少年感受到自然之美,又實踐了垃圾分類與資源再生的理念。活動負責人表示,這種兼具趣味性與實踐性的環保教育,能幫助孩子們將環保意識轉化為日常行動,更推動個體認知升級為集體環保共識,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提供了生動且有效的實踐路徑。
作者:顧樂
欄目策劃:舒麗娟
項目執行:楊菲、陶佳、肖靜、楊楊
來源:新湖南客戶端
編輯:陳鳳
校對:廉治齊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