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
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與科學素養,激發青少年投身美麗中國建設的積極性,有效提升公眾生態環境意識,2025年,在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的指導下,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開展了“美麗中國,我是行動者”綠色衛士下三湘主題實踐活動暨“世界讀書日”征文活動。活動共征集到作品2400余篇,作者們結合自身環保實踐及身邊事例,以細膩的筆觸表達了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刻感悟,情感真切,富有深度,現對部分優秀作品予以展示。
初中組
我和家鄉的約定
文/易倬羽(長沙市實驗中學) 指導老師:王啟航
記得小時候,我和媽媽有一次到瀏陽河邊乘涼。遠遠看見一艘小船在江面上慢慢移動,仔細一看,原來是環衛工人正拿著長竹竿打撈垃圾。水面上漂浮的塑料瓶被水草纏住,原本碧綠的水草纏繞著白花花的塑料,像一道道難看的傷疤,水面散發著難聞的氣味。那一刻,我暗下決心要為長沙做點什么。
我家住在芙蓉區的老小區,樓房略顯陳舊,樓道里、花壇邊經常能看到隨手丟棄的垃圾,有零食包裝袋卡在灌木叢里,還有喝完的飲料瓶滾在墻角。社區知道后,定期組織小區里的小孩子做志愿服務。孩子們三五成群,帶著長夾子和大垃圾袋,在小區里巡邏。 剛開始,不少人覺得我們瞎忙活。但小伙伴們沒有氣餒,先從家里做起,默默影響身邊人。我呢,就纏著爸爸媽媽一起進行垃圾分類,還在餐廳放了三個小垃圾桶。慢慢地,二樓的奶奶開始定期把廢紙箱捆好送到回收站,愛抽煙的叔叔會把煙頭掐滅后,放進我們掛在樓道口的鐵皮盒里。
我的藍色書包跟了我兩年,側邊磨出個大口子。媽媽說給我買新的,我沒同意,翻出針線盒自己縫。針腳歪歪扭扭,縫得有點丑,但背著“新書包”去學校時,同學們都夸我厲害。
在學校的物理課上,張老師教我們用廢品做實驗。大家把舊鞋盒當房間框架,牛奶箱里的泡沫板剪成小塊當隔音墻,廢紙板折一折就成了隔斷。當我們的“小房子”真的成功擋住外面的噪聲時,全班都興奮得不得了。我這才明白,原來那些被扔掉的東西,換個用法就是寶貝。
放學回家和爸爸聊起這事,他告訴我現在長沙變化可大了:橘子洲、岳麓山這些景區都用可降解餐盒,連街頭賣糖油粑粑的攤子,竹簽都是能環保處理的;一些小區新裝了智能回收機,只要把礦泉水瓶投進去,“叮”的一聲,手機上就能攢環保積分。
現在再去瀏陽河邊,水面干凈多了,偶爾能看見小魚游來游去。擰緊水龍頭、收好廢電池這些事看起來很小,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堅持做,長沙一定會越來越美。作為學生,我們也許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,但只要從身邊小事做起,千千萬萬個“小事”加在一起,就能變成建設美麗中國的大力量。愛護環境,是我和家鄉的約定,更是我們這一代少年的承諾。
總策劃 :唐 宇
主編: 謝可軍 蔡宇華 舒麗娟 彭 勃
編輯 :楊 菲 陶 佳 劉文馨 李 巍 陳 鳳
美術編輯 :陳思思 陳秀平 章楊梓昕
校對 :傅衛鋒


